这个问题并不新奇,古希腊人也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匹种马就像俄狄浦斯王一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自己的母亲交配了。而在它发现真相之后,立即跳下了悬崖。
在公元二世纪,希腊学者克劳迪厄斯?埃里亚努斯(Claudius Aelian)用了一整本书来研究这个话题。他在书中介绍了21起明显的动物自杀案例,包括一条自愿被俘的海豚、几条在主人过世之后主动饿死的猎狗、还有一只“自愿在死去主人的火葬堆上烧死自己”的猎鹰。
就像那条淹死自己的“漂亮的狗”一样,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心目中,动物自杀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精神病学家威廉?劳德?林赛(William Lauder Lindsay)用“自杀性抑郁症”来解释动物的这种行为,认为它们在自杀之前,会“陷入狂暴和躁动中不能自拔”。
这些观点令当时的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十分受用,如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等。曼彻斯特大学的医学历史学家邓肯?威尔逊(Duncan Wilson)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他在研究了动物自杀的历史案例之后发现,当时的动物权益保护者试图将动物的情感拟人化,
威尔逊解释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证明“动物也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以及在悲哀或愤怒时想杀死自己的意图。”
例如,在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于1875年出版的期刊《动物世界》(Animal World)中,封面上描绘了一头雄鹿跳下悬崖自杀的画面。相应的文字描述道:“这是一头野生雄鹿,它宁可跳下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也不愿意落入追赶者手中。”
海洋公园中的逆戟鲸生活在狭小的人造环境中。
狗的确有自己的情感。
不过,随着20世纪的医学进一步发展,人类对自杀的态度也变得更为冷漠和客观,这种对动物自杀的“英雄主义描写”也就逐渐消失了。
相反,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那些会对更多动物造成影响的自杀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社会压力造成的结果。自杀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歪风,如一群一起冲向悬崖、跳崖自杀的旅鼠,或者集体搁浅的鲸鱼等。
但威尔森并不想去研究这些动物是否真的选择了自杀。他的研究工作显示,人们对人类自杀行为态度的变化可以从我们对动物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不过,其他研究人员倒是很想弄清这个问题。
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的一名精神病学家安东尼奥?普雷迪(Antonio Preti)搜寻了大量与动物自杀有关的科学文献,他认为,我们不应该让这些故事愚弄了自己。
在阅读了40多年间发表的约一千篇文献之后,他没有找到任何野生动物主动尝试自杀的证据。他认为,埃里亚努斯的书中描写的那些案例只是“拟人化的寓言故事”而已。
研究人员现在已经知道,旅鼠之所以会集体死亡,只是因为有太多的旅鼠同时进行迁徙、结果导致了这一悲剧。
普雷迪还指出,至于宠物在主人过世后死亡,也可以用它们的社交纽带被打破了来解释。这些动物并不是自己决定去死的,而是因为它们对自己的主人太过熟悉,因此无法再接受别人给予的食物。
“把动物的死亡想象成人类在痛失配偶之后的自杀行为,这只是一种浪漫的人类解读方式罢了。”